联系我们
热门关键词:公积金    火车查询    公交查询  
资讯中心
Information Center
  
  
渠首——南水北调的源头
来源: | 作者:pro0eeeef | 发布时间: 2019-08-09 | 44046 次浏览 | 分享到: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最早提出者是毛泽东主席。1953年,毛主席视察长江,对水利专家林一山同志说道:“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果有可能,借一点过来也是可以的。”毛主席的这番话,简言之就是“南水北调”。林一山认为有可能,并提出从丹江口调水可能性最大,也是最理想的引水线路。
  1969年元月,南阳地区以“远景南水北调,近期引丹灌溉”为蓝图,动用7县10多万群众,展开了陶岔大会战。历时六年,建成了引丹工程。工程主要包括库区引渠、渠首闸、输水总干渠、下洼枢纽和清泉沟泵站五个部分。丹江水经过引渠、渠首闸、总干渠,沿着禹山边沿,一路流向邓县、新野、唐河等县市,
       为这些县市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引渠全长4.4公里,渠深12—47米,开口宽度为150——500米,渠底宽30—35米。当库区水位为148.3米时,过水能力500立方米/秒。)(渠首闸闸门总宽度为38米,为5孔涵洞式,每孔宽6米,高6.7米。底板高140米,坝顶高度162米。打开渠首闸门,汉江水就像5条巨龙,喷涌而出。整个工程气势宏大,设计精巧,令人惊叹。)(闸东边是总干渠。全长8.9公里,开口宽100—300米,渠底宽2—8米,过水能力为120立方米/秒。)整个引丹工程规模宏大,气魄宏伟,六年期间开挖土石方6700万立方米,用断钢丝绳700余吨。有人做过测算,把这些挖出的土石方堆砌成宽、高各1米的墙,可沿赤道绕地球一周。如此浩大的工程,正赶上文化大革命,当时我国的社会政治环境很特殊,再加上机械设备简陋、施工条件简单,其艰巨性和危险性可想而知。据《工程志》记载,工程建设中,有2880多人受伤致残,140多人长眠在了渠首大堤下。渠首人民的血汗没有白流,他们用自己的青春热血甚至生命谱写了一曲动人的乐章。今天,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拉开了序幕,一幕留芳千古的大剧正在上演!
       脚踏两省三县市,依偎丹江碧波水。这就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镇———素有“辣椒红天下,药香飘九州”美誉的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九重镇。
       九重位于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库的东岸,这里风景秀丽,景色宜人。九重名字的来历与“九重院”有关。据史料记载,元末明初,随着元朝军队在全国战场上的节节崩溃,为了保住血脉,元朝的王孙贵族在2000多名乔装打扮的宫廷卫士掩护下,兵分三路,冲破重重封锁向南迁移。其中一支40多人流落到今天九重镇西1公里的王楼村,从此隐姓埋名住下来。他们模仿王宫的样子修建了里里外外九重大院,并统一改“王”姓。历经沧桑巨变,“九重院”早已灰飞烟灭,而“九重”则以地名的形式沿用至今。
Talent workstation
 
人才服务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