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热门关键词:公积金    火车查询    公交查询  
乡情乡讯
Convenience services
  
  
渠首——南水北调的源头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源头是丹江口水库,渠首在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丹阳村,用水调度权属国务院南水北调办。被誉为"天下第一渠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长约1432公里,调水量一期工程完成后年均为95亿立方米,是世界上最为宏伟的引水工程之一。
       渠首本意:是为了满足农田的灌溉、水力发电、工业以及生活用水等的需要,在河道的适宜地点建造的由几个建筑物共同组成的水利枢纽,称之为取水枢纽或着叫引水枢纽。因其位于引水渠道之首,所以又称为渠首或渠首工程。
       渠首,一般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南阳。2014年12月12日下午14:32分,历时10年建设,号称世纪工程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陶岔渠首正式开闸送水。
       2014年12月12日,习近平、李克强对南水北调中线通水做出重要指示,张高丽部署。

南水北调中线渠首—南阳丹阳编辑
       楚文化发祥地,南水北调渠首处。水隐龙城,山藏古寺。丹鱼出水,白鸥矫翼。烟波浩淼,清流无际。山川多秀气,凭栏临风,满目春秋烟雨 。
       长湖迥临平野,铁闸横锁千里渠。昔日壮举,可歌可泣;今朝伟业,惊天动地。南都春深,丹江水碧,东风起,水龙腾跃,一路蜿蜒北去。
       中国南水北调工程是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它分为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中线工程从长江支流汉江干流上的丹江口水库引水,全线自流,直抵京津,是解决华北水资源危机的最佳方案。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长约1432公里,调水量一期工程完成后年均为95亿立方米,是世界上最为宏伟的引水工程之一。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源头是丹江口水库,输水干渠的渠首在南阳淅川县丹阳村。
       丹江口水库始建于1958年,建成于1967年,正常蓄水位157米,相应库容174.5亿立方米,水域面积为745平方公里,其中南阳境内为430平方公里,占59%。它是全国水质较好的大型水库之一。预计中线工程建成大坝加高后,总面积1050平方公里,南阳境内将达到516平方公里,相应库容总量达290.5亿立方米。丹江口水库库区下淹没的腹地则是楚国的古都丹阳。
       陶岔渠首位于淅川县九重镇丹阳村,进水闸修建于1969年,以“远景南水北调,近期引丹灌溉”为蓝图规划设计,有5孔函洞式大型水闸,每孔宽6米,高6.7米,底板高程140米,坝顶高162米,素有“天下第一闸”之美誉。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南阳正日益受到世人的关注。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涉及南阳的淅川、西峡2县,总面积达6361多平方公里,中线总干渠从陶岔闸引水,穿越南阳的淅川、邓州、镇平、卧龙、宛城、方城6个县市区和高新区的26个乡镇,在南阳境内全长185公里,控制流域面积7630平方公里,约占南阳总面积的29%。南阳段干渠总工程量近2000万立方米,计划总投资110多亿元,
       永久占地3.7万亩,临时用地5.3万亩。工程实施后,丹江口水库大坝坝顶高程要从162米加高至176.6米,新淹没耕地、园地13万亩,库区动迁人口近16万。
       不怕牺牲、甘于奉献的渠首人民,坚决拥护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扎实开展多项前期准备工作。为了让沿线人民喝上放心水,南阳市还倾全市之力,加强生态保护,建设绿色南阳,打造秀美山川。
       治理污染,发展环保产业。1996年以来,南阳市先后关停了100多家污染严重的“十五小”企业,年削减废水排放量2000多万吨、COD2.5万吨;累计投入资金3亿多元,综合治理废水污染源280多家,削减COD排放量75%以上,确保了水源区90%以上的地表水功能区断面水质达到功能区的水质标准。
       综合治理,减少水土流失。1994年以来,南阳市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载体,坚持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大力发展果药草立体种植,突出搞好水流域治理,进一步改造坡耕地,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截止目前,丹江口水库水源区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13平方公里。
       植树造林,构筑生态屏障。南阳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六大林业工程的良好机遇,以大工程带动区域绿化,积极实施退耕还林工程、长防林建设工程和速生产林工程。库区生态林建设已累计投资4亿元,新增林地近百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4%。
       据南阳市环保部门随机取样检测,反映丹江口水库水质的25项基本指标,除总氮一项达到国家地表水二类标准外,其余24项指标全部达到一类标准,可以直接饮用。
       2013年年底,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完工,丹江水将如一条巨龙,蜿蜒北去,直达京津,给沿线群众送去甘甜纯净的饮用水,也送去南阳人民的一腔深情。


中国第一渠首—河南丹阳编辑
       南水北调中线渠首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九重镇丹阳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将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九重镇陶岔渠开闸引水,重点解决北京、天津、石家庄等沿线20多个大中型城市的缺水问题。干渠总长1432公里,规划年调水规模为130亿立方米。
       中国第一渠首陶岔,在那个百万分之一比例的中国地图上是难以找到的,更甭说上世界地图了。
可是,就是这个连淅川多数山民都不知道的小地方,自从成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后,几乎一夜之间,便出了名。中央电视台午间《天气预报》节目预报河南省会天气的时候,用的那个画面就是陶岔。
       陶岔渠首工程由中国水电第十一局第五分局成立的陶岔渠首项目部承包建设,工期为2010年-2013年。
南水北调工程是迄今为止人类规划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分为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通过这三条调水线路,把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河流联系起来,形成 “三纵四横”的水利格局,实现我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目标。总投资1000多亿元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横跨湖北、河南、河北,一路奔向京津。建设项目包括水源工程、输水总干渠工程、穿黄工程、调蓄工程和汉江中下游补偿工程。
       引渠总干渠渠首位于我县九重镇丹阳村,由此明渠引水自流至北京团城湖(渠首水位高程147.2米,团城湖水位高程49.5米,落差将近100米)。届时,渠首闸将下移80米,闸顶将加高至176.6米,水位也将提升至170米。渠首段干渠设计底宽50米、水深47米,由南向北干渠逐渐变窄变浅,到北京团城湖,渠底宽仅7米、水深3.5米。渠首闸段设计流量为350立方米/秒,加大流量为420立方米/秒;穿黄段流量为265立方米/秒,加大流量为320立方米/秒;到团城湖流量为70立方米/秒。干渠全长1267公里,工程计划在2014年底实现调水,年均调水量为95亿立方米。可以解决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省(市)沿线二十多座大中城市的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和农田灌溉等问题   。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最早提出者是毛泽东主席。1953年,毛主席视察长江,对水利专家林一山同志说道:“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果有可能,借一点过来也是可以的。”毛主席的这番话,简言之就是“南水北调”。林一山认为有可能,并提出从丹江口调水可能性最大,也是最理想的引水线路。
  1969年元月,南阳地区以“远景南水北调,近期引丹灌溉”为蓝图,动用7县10多万群众,展开了陶岔大会战。历时六年,建成了引丹工程。工程主要包括库区引渠、渠首闸、输水总干渠、下洼枢纽和清泉沟泵站五个部分。丹江水经过引渠、渠首闸、总干渠,沿着禹山边沿,一路流向邓县、新野、唐河等县市,
       为这些县市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引渠全长4.4公里,渠深12—47米,开口宽度为150——500米,渠底宽30—35米。当库区水位为148.3米时,过水能力500立方米/秒。)(渠首闸闸门总宽度为38米,为5孔涵洞式,每孔宽6米,高6.7米。底板高140米,坝顶高度162米。打开渠首闸门,汉江水就像5条巨龙,喷涌而出。整个工程气势宏大,设计精巧,令人惊叹。)(闸东边是总干渠。全长8.9公里,开口宽100—300米,渠底宽2—8米,过水能力为120立方米/秒。)整个引丹工程规模宏大,气魄宏伟,六年期间开挖土石方6700万立方米,用断钢丝绳700余吨。有人做过测算,把这些挖出的土石方堆砌成宽、高各1米的墙,可沿赤道绕地球一周。如此浩大的工程,正赶上文化大革命,当时我国的社会政治环境很特殊,再加上机械设备简陋、施工条件简单,其艰巨性和危险性可想而知。据《工程志》记载,工程建设中,有2880多人受伤致残,140多人长眠在了渠首大堤下。渠首人民的血汗没有白流,他们用自己的青春热血甚至生命谱写了一曲动人的乐章。今天,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拉开了序幕,一幕留芳千古的大剧正在上演!
       脚踏两省三县市,依偎丹江碧波水。这就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镇———素有“辣椒红天下,药香飘九州”美誉的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九重镇。
       九重位于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库的东岸,这里风景秀丽,景色宜人。九重名字的来历与“九重院”有关。据史料记载,元末明初,随着元朝军队在全国战场上的节节崩溃,为了保住血脉,元朝的王孙贵族在2000多名乔装打扮的宫廷卫士掩护下,兵分三路,冲破重重封锁向南迁移。其中一支40多人流落到今天九重镇西1公里的王楼村,从此隐姓埋名住下来。他们模仿王宫的样子修建了里里外外九重大院,并统一改“王”姓。历经沧桑巨变,“九重院”早已灰飞烟灭,而“九重”则以地名的形式沿用至今。
  岁月流转,时代变迁,随着南水北调工程全面开工进入倒计时,作为中线渠首镇的九重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大好历史机遇。该镇抢抓机遇,按照“服务南水北调,建设生态渠首”的方针,以项目为支撑,把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集镇建设和渠首开发作为四个工作重点,努力打造生态大镇、旅游名镇和经济富镇。
  九重集镇方圆两公里,五经五纬。交通路横贯邓淅,人民路连接厚彭,中州路辣市火爆,古城路焕然一新,光明路坦荡如砥。东有淅川东大门雄伟壮观,迎来送往;西有水上乐园廊桥回环,亭榭流彩;南有敬老院景美如画,鸟语花香;北有影剧院歌舞升平,灯火阑珊。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库,依偎身旁。登坎眺望,但见渔船穿梭,客轮长鸣;坡堤烟柳如画,松柏凝绿。览物抒怀,不禁情满于山,意溢于海 [3]  。
  置身渠首陶岔,抬望眼,汤山温泉曾为祖师爷淋浴之地,石盘岗曾是赤脚大仙歇息之处,禹山头大禹治水在此察访,珠连山烽火台硝烟犹在眼前,宋长城遗址清晰可辨。南望武当山,金顶灵光辉映天宇;西眺香岩寺,古刹明灭若隐若现。
  鸟瞰引丹渠首,截断汤禹云雨虹桥飞架南北,巨闸吞吐丹江水,泵站汲水如蛟龙。杨湾涵洞穿透群山,清泉沟电站灯火通明,橡胶坝起伏有致,引水渠浩浩荡荡。遥想上世纪七十年代,豫鄂百万民工,云集陶岔,车水马龙,战天斗地,挖渠拦坝,凿山引水,其壮烈场面,惊天撼地。如今,机器轰鸣,车轮飞转,汤禹石材,滚滚下山。千余人参与营销,万余人受其恩惠,人民生活殷实,安居乐业。
  辣椒、烟叶、林果和中药材是九重镇的主导产业。种植面积达4200公顷,经过产业结构调整,更生村千亩金银花示范园、张河村万亩辣椒基地和刘沟、王楼的中华寿桃种植园等一批知名的示范园区相继出炉。与此同时,该镇在张河村还建成一座占地20公顷、河南省内最大的鲜椒交易市场,年消化辣椒500万公斤,成为拉动九重镇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以渠首为中心的万亩生态园如今正在紧张的规划建设中,并将逐步扩展至全镇13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3年内,九重的绿化覆盖率将达到80%,以确保南水北调“水龙头”的安全,让京津人民吃上放心的丹江水。


人才服务站
Talent workstation